当前位置:

情系青山写春秋

————记国有紫云林场优秀共产党员何清明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汪光灿 编辑:redcloud 2015-02-10 09:14:03
—分享—

  “打只石头落只氹”

  何清明,1967年出生紫云林场,因父亲去世,18岁那年初中毕业,在场子里当了工人。上班的第一天,母亲对他说:“崽呀,打只(zá,个的意思)石头落只(zá)氹”。

  上世纪末,随着木材替代品的发展,林场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他站在高山顶上一面眺望着远方的世界,一面思考着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就在此时,一副沉重的担子落在了他的肩头,1992年场里要他担任沙子江工区先进生产队队长。先进生产队远离场部,远离车道,是场里十来个生产队中最偏远的一个。可他很乐意的接受了。接任不到一周,即挑选了二十来个人组成一个营林采伐班。当时的集材方法十分原始,全靠人工,效率低、进度慢、木材损耗大,危险性高。何清明经过反复思考,觉得生产必须创新。在队里拿不出资金的情况下,他自费到武冈市、城步等县考察和学习,然后率先引进集材绞机。可在试行中,他发现这种绞机挨地集材还是费力,木材遇到地面障碍容易折断造成损耗,于是他运用航吊原理进行设备改进,抬高集材拉线,使木材竖着行进,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而且生产质量得到保障,木材损耗率降低近50%,经有心人进行统计,每年减少木材损耗200m3左右,价值20万来元。他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成功中,而是建议兄弟生产队也使用,担心领导不接受他的建议,并承诺免费传授技术。同时,还毫不保留的介绍到了县内其他林场,比如金子岭林场、比如东岭林场……并不厌其烦的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到目前为止,县内六个林场全部使用航吊集材技术了。

  “呷得亏,做一堆”

  1992年何清明率先组建固定采伐班的举措深得场子的肯定,2000年场里决定每个工区组建一个采伐班。沙子江工区的采伐班班长自然又落在了何清明的头上,可他不能既当队长又当班长,当班长比当队长的压力更大,危险性更高,但班长的权力又小于队长。但他在于的不是这些,于是年年是模范队长的他当了班长,当班长也是模范。几次为了完成任务,他带领队友们,吃住在山上,有时一个星期才下山与家人团聚一次,哪怕是严寒酷暑。有一次省领导来场检查抚育完成情况,唯独何清明生产队不折不扣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省检查组领导的好评。当领导表扬他时,他说:“这是应该的。”

  2013年林场将主伐山场分成三块作业,并根据难易程度分三个等级,为公平起见,抽签。抽签前,三个采伐班实地踏勘山场后,觉得黄土凸山场材积虽然最多,定额也最高,但难度太大有两个班不敢抽签,何清明主动承担黄土凸的采伐任务,并承诺完成任务结算时,从班内所得报酬中划出4000元分给其他两个采伐班,作为因材积不如黄土凸的补偿。工人们说:“这种呷得亏,时刻想着他人的人实在少。”

  在分配劳动报酬时,工友们建议他多得一点,但他拒绝了。他说:“呷得亏,才做一堆。我搞特殊,以后谁还愿意与我同心同德。”

  “对面火烧山,与我们都相干”

  2011年冬的一天,毗邻林场的龙口村因炼山走火,火势威胁着林场九子岭的大面积森林。何清明上午9时接到场防火指挥部的命令后,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计,带领队员打起飞脚走,赶赴火灾现场,直至晚上12点,才扑灭山火。

  由于村民粗心大意,撤离后,山火死灰复燃,在风中肆虐。此时场里的扑火队员也已撤回山脚休息,且都是一整天没有吃喝,疲惫不堪一个个的,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难道“对面火烧山,与我不相干”吗?在场领导动员无果的情况下,何清明站起来对大家说:“今天烧的是村民的山,我们不出手;明天我们的山起火了,村民也会袖手旁观的,可烧的都是国家财产!与我们都相干啊!”于是干群纷纷鼓足干劲,在后半夜中,摸黑在陡峭且荆棘丛生的山林中,再次拼命赶赴火源地,一直战斗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才把大火扑灭,将损失减到最低。

  何清明从2007起连续八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2年入党,2014年被评为优秀党员, 2013年被评为“三星级平安家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党员的追求。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汪光灿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