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一渡水镇回水村至杨栗村,有一条长四十多华里的灌溉水圳,修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条大圳是回水、光安、长廷、金塘、杨栗五个行政村近万人抗旱保收的“生命圳”,所以,它被当地人民称为“幸福大圳”。
这几个村地处高寒山区,自古山寒水瘦,土地贫瘠。过去曾有这么一句民谣描述了这里的情形:
有女莫嫁杨栗岭,鸡公吃水望天庭。
上岭出气不赢,下岭提脚不赢。
下了三滴雨,满路是泥泞。
有了三日晴,遍地满灰尘。
而这条大圳的修通,带给了当地人民天翻地覆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壮举。
然而,由于灌溉面积的广阔、圳水量有限,涉于的行政村组的繁多,就必须有个有责任感、正义感、公平心又能吃苦耐劳的人来担任看水员。十多年来,这根重担落在了原老支书杨华银的肩上。
老支书杨华银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吃苦耐劳,也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就一直担任这条大圳的看水工作。
每年一到灌溉季节,老支书每天就四点钟就起床披星而出,从家里杨栗村铺里组出发,翻山越岭二十多里到圳水源头,然后顺圳一路查看。大圳的回水湾段山高路陡,老支书不辞辛劳攀援而过。遇到有小处坍塌的地方,就一个人挖土揉泥将豁口堵填,以便水流畅通。老人一路顺水而下,从回水湾冬瓜山脚下一直到杨栗村乜山,四十多华里的跋山涉水,几十个出水豁口的查看,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一天下来,步行六七十里,有时回到家已是八九点钟才戴月而归。年轻人都视为畏途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对付下来,真是令人钦佩不已。
然而这份艰辛并不是最艰难的。平常的灌溉期遇到汛期如果大圳垮塌就要日夜抢修,老支书不仅要组织人员工作还要自己亲自动手。最让老支书费心劳神的是灌溉期的大旱。特别是今年的旱情很特殊,正当稻禾灌浆抽穗急需用水的时节,老支书的工作就更显繁苦了。保证水流畅通还好办,更难处理的是流水量和时间的分配。“民以食为天”,谁不想自己得的水量大一些、时间长一点呢?世上哪有端得平的一碗水?村民就经常因为水量大小和时间多少而争吵,甚至械斗。这可苦了老支书了,有时半夜手机响,就要去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调解,有时一方不服还会遭到辱骂和殴打。但老支书总是本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原则性和一个普通人的良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妥善处理这些琐碎的麻烦事。
有一次,一方仗着人多势众,霸蛮要违章开豁口放水。另一方当然不允许,正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老支书来了,他大义凛然的站在豁口说:“我今天就站在这里,如果今天哪个不按规矩随便放水,除非把我一锄头挖死在这里!”因为他的主持公道而制止了一场械斗悲剧的发生。
几天前我回到家与老支书说:“老叔呀,您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儿女又搞得好,何必还去做这个辛苦事呢?”他回答说:“既然领到这件事了,就要尽心尽意的凭良心做好呀!”这样一句再也普通不过的话,能带给人们一种怎样的感动啊!
看着老支书微驼的背影,我不禁心潮起伏:老支书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尽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职责。如果每一个共产党人、每一个国民都能像杨华银老人这样,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那美丽的“中国梦”还会远吗?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通讯员 蒋双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