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蜀万里行”采访团到峨边媒体聚焦彝乡发展

来源:中国网西部高地 作者:王永春 编辑:redcloud 2012-03-20 10:34:08
—分享—

  中国网•西部高地】讯 深入田间地头、彝家新寨、进村入户采访,摄影摄像。3月20日,一群手持摄影机、照相机的人来到峨边,采访干部群众,详细了解峨边经济社会发展和彝汉群众经济生产生活情况,摄影机、照相机对准彝家新寨、彝汉群众生产生活场景一阵猛拍。用手中和笔、摄影机、照相机生动地记录着今天彝家新生活。

  “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是为了迎接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了向全川人民和全国人民报告四川在“两个加快”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由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集中开展“奋进四川 辉煌巨变——迎接省第十次党代会媒体‘巴蜀万里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3月19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四川日报等中央驻川、省直、成都市10余家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一行30余人,对我县小凉山综合扶贫、马铃薯产业化建设进行集中采访报道。记者们来到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宜坪村,对峨边近年来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为群众开辟增收渠道情况进行了采访后,还深入田间,对正在田间进行马铃薯生产管理的村民进行了采访,了解群众生产、销售、收入等情况。在宜坪乡,记者们、了解到,该乡是峨边“薯、玉、蔬”三高示范基地。2010年,该乡种植脱毒马铃薯2480亩、产值达到525.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50元、占全年收入的30.5%。

  2011年建立脱毒马铃薯产业基地4000亩,其中冬作马铃薯2000亩、春作马铃薯2000亩,成为全县万亩高产高效创建的核心 。“旱地新四熟”吨粮田万元面积1100亩。“旱地新四熟”模式即“脱毒马铃薯+玉米+两季蔬菜”套作种植,是我县“一亩土地、一吨产量、一万元收入”“三个一”工程的重要示范。该基地冬作马铃薯单产2000公斤、产值4600元,玉米单产600公斤以上,产值1440元,玉米和马铃薯折合原粮1000公斤;两季反季蔬菜总产5000公斤、产值4000元,实现了“吨粮万元田”。基地新增产值404.8万元,人均增收1650元。

  为促进马铃薯生产,宜坪村成立了马铃薯协会,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社员845户,涉及2650人,实行“技术培训、采购农资、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收购销售”“五个统一”,解决了“缺乏组织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增产不增收”等问题。

  记者们又来到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彝家新寨。远远望去,经过改造的月儿坪新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祥和。月儿坪新村民居改建点最引人注目的是无处不在的彝族传统文化元素。48间红瓦白墙的新居高低错落,户均面积150平米,房屋的装饰以黑红黄三色为主调。从房顶上的太阳和牛角,到门框、窗格、墙裙、挑拱的纹饰,这种古老的图腾、朴实的信仰已经融进了人民的生活,成为小凉山彝区最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

  在月儿坪,记者们纷纷走进彝族群众的家中,采访彝族村民,拍摄村民的生活、活动场景。采访中,大家了解到,月儿坪新村民居点是该县新农村建设和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成果。这里的群众原居住于周围高山上,一年之中难见太阳,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过去村民的房子建在巴掌大的平地上,屋后紧挨石崖,门前是绝壁,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油毡盖房顶,竹笆围墙壁,绳子绑石头,梯子搭门口”,这是群众以前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6年实施整体搬迁到这里,通过“一改四建”,建成了这个移民新村,群众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今年的进一步改造提升,同步规划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峨边花牛、家禽等特色养殖业和黑竹沟神豆、有机茶叶等特色种植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种养殖小区。

  目前月儿坪紧邻县道,水、路、电、网通畅,出行方便,信息灵通;电视机、DVD、饮水机、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在普通的农家已经不再新奇。村里落实退耕还林504亩,养起了优质的地方畜牧品种峨边花牛,前景可观;有的村民还依靠自己风格独特的农家小院,办起彝家乐,接待八方游客。更多的村民通过培训外出务工,足迹遍布省内外,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553元,230名彝族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走进田间地头、彝家新寨,对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不仅了解了近年来彝族群众生活发展的巨大变化,更对他们努力劳动、积极发展生产、走向新生活的劲头有了了解”通过深入采访,记者们纷纷表示。

  此次采访活动,通过记者们的切身感受,不仅增进了对峨边的了解,也开启了一扇展示峨边彝区发展、增进人们了解彝区生活的窗口。

来源:中国网西部高地

作者:王永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